大家好,说起冯奉世的话,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。
公元前65年,一代明君汉宣帝正在统治汉朝。此时西域已经向中原的皇帝俯首称臣,这一年,西域一些国家派使团来觐见皇帝。
使团朝见完后要回国,汉宣帝也要派人护送他们,派谁去又成了问题。
在这之前,被派去出使西域的,大多是一些心怀不轨之人。
他们到了西域就狐假虎威,借助自己背后的大汉向小国家勒索钱财。
毕竟去西域路途遥远,路上环境恶劣,补给也困难,来回一趟更要一年或是几年的时间,皇帝也只能招募到那些一心想着暴富的无业游民。
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做了越来越多的奸邪之事,久而久之,西域的国家越来越讨厌这些使者。
那些一心想捞钱的使者去了过后,当然是不被待见的,不仅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好处,还经常无法完成皇帝交给他们的使命。
这一次,右将军韩增推荐了一个贵族世家的人,担任使团的队长。
这人叫冯奉世,他的家族名声赫赫。
战国末期的长平之战很有名,那是他的祖先冯亭,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,才引发了这场秦、赵之间的大战。
苏轼有句:“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”,冯唐也是他祖上的人。
西域有36个附属汉朝的国家,莎车国是其中之一。
之前的莎车国王万年,是汉朝嫁去乌孙的和亲公主的侍女之子,算是个汉乌混血儿。
他得到了前一任莎车王的宠幸,才得以接替王位。
万年既不是莎车人,在莎车国更没有什么基础的势力,得不到当地人的拥护。
没过多久,莎车国的贵族们联合周围的一些小国,杀死了万年。
汉朝是十分支持万年当国王的,莎车贵族们也知道自己得罪了汉朝,就想着联合整个西域反叛。
他们散布谣言,说西域北道的国家都已经反叛了汉朝,然后带兵攻打南道的国家。在兵威与谣言的作用下,南道的小国歃血为盟,宣誓一起背叛汉朝,楼兰国以西的国家,都与汉朝切断了联系。
此时冯奉世已经带着使团走到了伊脩城,当地的都尉向他汇报了这件事。
南道情况危急,西域都护和西域校尉,此时都在北道的小国之间巡视。
如果不及时处理此事,等南道的联盟逐渐巩固,汉朝将彻底失去对这里的控制。
作为使者,冯奉世是带着皇帝给的使节的。
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,就凭借着这个使节,征发附近小国的军队,一共凑齐了一万五千人。
这支军队浩浩荡荡开向莎车国,没多久便拔下了它的都城,莎车王也自杀了。
冯奉世就罢兵,派人把莎车王的头颅送到京师长安,南道被莎车逼着一齐叛乱的小国,也都重新归属大汉。
消息传到长安,汉宣帝立刻接见韩增说:“将军真是推荐了个人才啊!”
使团最后到了大宛,莎车王被斩的消息早就传过去了,大宛人惶恐不安,用十分尊敬的礼节接待他们。
冯奉世临走前,大宛献出了一匹长得像龙的宝马,让他带回长安送给汉宣帝。
冯奉世回到长安后,朝廷对他的功劳展开了一场议论。
大臣们都觉得,冯奉世此次立下了天大的功劳,应该加官进爵,赐他封地。
唯独萧望之意见不同,出使西域的使者,本就大多不是正派的人。冯奉世此次虽然立功,却开了个矫改皇帝命令的先例。
如果加以重赏,冯奉世一定会成为以后使者效仿的目标。
那些心怀不轨的使者,为了邀功求赏,擅自发兵在西域惹是生非,会给朝廷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。
萧望之认为这种作风不可以推而广之,建议不进行赏赐,汉宣帝赞同萧望之的观点。
就这样,冯奉世平定以西域反叛的功劳被忽视了,他因为出使西域、护送使者的功劳,被拜为光禄大夫、水衡都尉。
冯奉世虽然没有获得他该得的封地和爵位,但是他的才能也就此获得了汉宣帝的赏赐,吸引到了汉宣帝的眼球,仕途也是一片光明。
到了汉元帝时期,冯奉世被已经成了将军,又在平定西羌的战争中立下首功,得到500户的封地,和关内侯的爵位。
上古的贤人发明赏罚制度,其本质是为了让有功之人成为别人效仿的楷模;惩罚有过之人,是为了起到杀一儆百的目的。
而到了平庸之主的手里,赏罚制度就是单纯的论功行赏和论罪处罚了。
再到了混乱之主的手里,赏罚制度就变成了以公徇私的工具,与他亲近的人就有赏,惹他不高兴的人就有罚。
况且丰厚的悬赏和赏赐,本就会引发强烈的竞争,心怀奸邪的人又往往会在竞争中不择手段;有些奸臣为了铲除忠臣,揪住别人闺门里不合礼节的私事,就让皇帝处罚他们,有时一个小小的处罚就能让奸臣们达到铲除政敌的目的。
所以有些庸主,“有功”必赏,“有过”必罚,却反而让奸人得势,把国家毁掉了。这些事在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,都是屡见不鲜的。
萧望之、汉宣帝这种人,能领悟赏罚制度的本质,有功之人未必可赏,有过之人未必可罚。他们考虑的是:赏他能否达到激励别人走正道的目的,罚他能否达到警示别人的目的。
行赏、行罚所要顾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,不得不加以慎重。
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78973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